25歲的生活教會我的事


22歲大學畢業,若是再多讀點書,剛滿26歲的我也準備拿到第二個學士學位了吧。若問我25歲教會了我哪些事?這些畫面,或許就能呈現那些學習的過程。




1. 「記得你現在不在你的舒適圈了,勇敢一點做你自己。」

一個人隻身去澳洲的第一天,我跟我借住的沙發主聊起當天的行程。他告訴我家裡附近就有一座沙灘,很美、很安靜,他建議我一個人去曬曬太陽。

我告訴他,我沒有帶泳衣。他說那就去買件比基尼吧。我尷尬地笑說我這輩子從來沒有買過及穿過比基尼,而且我身材不好也應該不太適合吧。

他很震驚地看著我,然後告訴我這段話。

「你如果從來沒有穿過,又怎麼知道你自己不適合呢?如果你不喜歡穿,那就別穿。但如果你想嘗試,你為什麼要考量別人的眼光而讓自己連嘗試的勇氣都沒有了呢?」

(後來我就真的去買比基尼穿了)



2. 關於追求穩定的人生

前陣子,我與一位從大學到博士班都讀哈佛的學術菁英見面,他告訴我他並不是因為渴望成功才讓他在學業環境中可以生存,他只是太害怕失敗,所以不得不想盡辦法成功。外在穩定,起源於內在的不穩定。太害怕成績很差,所以想盡辦法讓自己成績好;太害怕讀很差的學校以後會沒有前途,所以想盡辦法擠進名校。看似穩定往成功之路邁進的他,卻始終很焦慮,焦慮著自己的不完美、缺陷,卻好似沒有什麼解決方法。

後來,我又遇到一位智商超過140以上的天才音樂家,精通十種語言的他,卻從沒找一個穩定的工作。他不願意被任何人、合約、期待綁住。於是過去的六年裡,他不斷地旅居在各式各樣的人家中,有時候幫人照顧動物,有時候煮菜換宿。不斷旅居的他,也從沒有穩定的伴侶關係。他說他很為自己的孤獨感到驕傲。他太了解自己,只有不斷旅居,他才會真正感到自在。他的不穩定,其實是一種很穩定的選擇。

(後來我發現我的生活好似他們兩人的綜合)



3. 待在怕得要死卻沒人能救自己的地方

過去一年參加數場國際會議,說老實話,我英文真的不太好。天生對語言沒有熱情,學起台語花了幾年卻都不輪轉,屢次挑戰外語,更是一次次以放棄收場。幾次到國際會議,大量的茶聚交流時間,面對的都是來自各國的專家學者及成功企業家。僅足夠做日常交流對話的語言能力,讓我在演講、交流、受訪時其實經常面對聽不懂對方說什麼,或是自己沒辦法如說中文時吸引對方注意力的困境。

一個人去加拿大參加聚會的時候,其實總想從會場逃跑,滿坑滿谷的英文與法文、一批批成功的前輩彼此快速交換經驗與看法,總讓我總找不到安全感。我想那種感覺很像是一個人超級不擅長跑步,卻又逼著自己站上了跑步機,停不下來的履帶讓自己只能繼續喘呼呼地繼續跑下去。

然後回首才發現,我竟然也真的在過程中交到一些很交心的朋友。我也真的在過程中,完成了我這輩子沒想過的千人英語演講,受過國外媒體直接現場用全英文採訪。雖然可能出了很多糗,但是我終究是跨出了那一步。

就像是,你從跑步機上跑到跌下來摔得鼻青臉腫,卻也才發現自己原來已經跑了42公里那般。很醜、很丟臉,卻也很讓自己感到驕傲。

(好啦我知道跑步機一般跑不了那麼遠)




4. 生活的利己與利他、結構與個人

跟朋友有一次在大安森林公園坐著聊天,兩人都剛從馬尼拉回台灣,一起感受了菲國經濟的「希望感」。在台灣,我們已經很不熟悉那種只要努力、只要有資本,你就有機會越活越好的感受。而在非營利工作創業的我,其實也常常想著若有穩定的被動收入,那我就更能專心地做更非營利的工作。

「不如我們一起去投資菲律賓的房地產?畢竟那邊的資本額門檻不高。」我忘了是誰先提起這個話題,然而興奮地討論沒多久,我們便突然又安靜下來。

「利用國際之間的經濟落差,拿著資金進入菲律賓購屋、想辦法墊高房價,不就是我們在台北之所以買不起房的原因嗎?這樣的收入,我們能賺嗎?」我們都想起了自己對於台北購屋的絕望感,也想起自己之所以投入非營利工作的理想。

(與朋友認真討論了幾次,最終決定不買)

後來,朋友自費去了開發中國家協助當地的NGO做扶貧教育服務。習慣深度自助旅行的他其實挺喜歡跟著當地人一起生活、工作的旅行方式,他是挺期待這趟旅行的。然而,當地NGO超乎他想像地嚴格要求參與服務的他們要用非常貧困、缺乏資源地方式與當地赤貧者一起面對問題。他做沒多久,身體就開始跟自己抗議,實在熬得受不了,他終是放棄長留下來的打算。

其實人都挺像的,沒什麼偉大不偉大,我們都只是在利己與利他之間努力尋找平衡,想好好活下來,也希望做我們覺得該做與想做的事情罷了。




--

這只是25歲的片段生活,卻也足以我記住一整年。
開始期待26歲的這一年,生活又會有哪些重要的畫面。

留言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國外非常流行的影子實習,不是要你變成別人的陰影,那究竟是什麼

「對女孩更友善」美國十分流行的人性化交友軟體:Coffee Meets Bagel使用心得

我在北一女中學著當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