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NGO工作者的最佳進修機會!美國國務院專業人才培育計畫(PFP)參與經驗

圖片
2018年11月的時候,我成功申請上美國國務院每一年固定舉辦的「專業人才計畫(Professional Fellows Program」。 簡單介紹一下這個計畫,這個計畫是由美國國務院出資,約有十個左右的承辦單位,負責大中華地區的承辦單位是由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National Committee on United States-China Relations)負責,每屆約會支持3位左右台灣人到美國不同的單位進行訪問學習,計畫頁面請見此 連結 。 一、首先,為什麼會有這個計畫? 此計畫由美國國務院每年投入大量資金,把全球六十個以上的國家非營利、社會參與人才帶至美國進行交流,基本上參與者完全不需要負擔任何費用就可以到美國進行1.5個月的交換生活。 美國透過這個計畫,一方面增強美國不同的社會單位對於國際人才的接軌,一方面也透過交換計畫,輸出美國的公民社會經驗到全球多國。也鼓勵歷屆參與者進行跨國的多國協作,確實對於國際社會參與人才的網絡有不小貢獻。 二、具體這個計畫會有哪些收穫呢? 1. 個人化的訪問學習經驗 每一個申請者都可以依據自己的背景、興趣,與承辦單位溝通自己期待到美國的哪一個單位進行拜訪交流,訪問時間約為1個月,我個人是覺得蠻足以讓一個外人深入了解機構的運作狀況的。 以我自己為例,我個人因為對於高等教育有高度興趣,因此申請時便以美國對於「專案導向教育(Project-Based Learning)」的相關機構為主,提出了三個期待能拜訪的機構,最終成功被媒合到我的第三志願-Worcester Polytechnic Institute的Center for Project Based Learning。而同屆另外兩位參與者。有都被媒合到自己相關領域的機構去,因此是每一個人都會被安排到不同的機構,而不是進行多機構的團體參訪。總之,這個計畫的安排其實非常個人化,很貼心,也因此會需要蠻常的作業時間去了解申請者的需要以及在由承辦單位在美國當地用盡各種人脈去幫忙尋找願意接待申請者的機構! 2. 有大量跨國交流的機會 在剛抵達美國時,便有分區的說明會由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的主管Margot安排香港、台灣、大陸等三地的代表(約15位)進行小組的交流,了解核銷行政程序、彼此的背景與對於計畫的期待、確認。 此外,在每個人結...

創業背包客──我帶著英國CabinZero後背包面對創業挑戰的故事

圖片
  有次,朋友問我,「創業過程中,最辛苦的部分是什麼呢?」 我想起幾年前,為了籌辦一場故事分享會,我想陪著分享者一起構思該怎麼說他們自己的故事。在活動之前,有一組的故事分享者住在高雄,於是,我便打算從台北下高雄去找他們。 那一年多的時間裡,我都是邊兼差邊創業,兼差的收入除了支撐我的生活,剩下的就是用在創業中省不下來的這些零零總總支出。於是,想辦法用最便宜的方式產出、學習、交流,成了我創業初那幾年最熟悉的生活方式。 那一天跟學生們約了很早進行訪談,想到高鐵的高額票價,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客運。然而為了一併省下住宿費,夜車成了理所當然的交通工具。只是經驗不足的我沒有想到的是──台灣的客運夜車竟然開得如此之快。半夜三、四點,我就抵達了高雄。一個人揹著後背包,我突然不知該如何面對剩下一半的黑夜,在街頭上猶豫了一個多小時。 考慮過青年旅館、麥當勞、車站,最後我選擇了網咖。當時穿著白上衣、牛仔褲,背著一個後背包的我,跨進網咖大門時,心裡覺得自己像極了逃家的大學生。 我去的那家網咖其實並不真的提供住宿,卻是我當時最好的救援夥伴。一百多元的費用,讓我換到了一個無門鎖的包廂,包廂內是木質地板,除了電腦設備之外,還放著一個圓圓扁扁的座墊。我在極硬的木地板上,把後背包平放成適宜的枕頭,並把外套蓋在身上,微弱地抵擋網咖內強勁的冷氣。然而,因為包廂太小,沒辦法把腳伸直,我只好蜷縮身子直到我開始慢慢放鬆、睡著。 約莫睡了兩個多小時,我與學生們約在附近的麥當勞進行討論,討論的結果很好,我順利辦成了那場故事分享會。而我則在這段邊旅行邊陪別人找故事的過程中,逐漸擴大了城市浪人的知名度。 那次的經驗,讓我在接下來的幾年裡,對於交通旅行、出差出行,有了越來越強的抗壓能力。只要帶著一只背包,我便可以用極誇張低的價格搭著廉航去澳洲、香港、馬來西亞、中國大陸、日本、菲律賓等好多國家,睡過的地方不再只有網咖,也擴及到了機場、街頭、速食店。在那些國家,我拜訪了無數的教育機構、青年創業家,更參加了無數的論壇與會議。 在沒錢、沒人脈、沒品牌的創業過程,讓自己學習用少少的資源去發揮最大的價值,又或是練習把資源投放在最重要的問題解決上,都是我創業時的初階課程。 當你可以用一倍資源做出兩...

「你能用行動解決問題,這世界就會讓你繼續好好活著。」-廢墟青年行動誌

圖片
(用七天做完的一個實驗) 「社會學帶給我們最重要的東西,並不是一套特殊的事實或理論,而是一種威力無窮的方式,讓我們能夠觀察世界、思考世界、思考我們和世界的關係。社會學為我們開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也給了我們一面鏡子,反映出在與世界的關係中,我們是誰。」 今天,恰巧看到了這段《見樹又見林》的內容簡介。對於社會學的期待──在社會中互動、觀察、思考後,找出自己是誰──我極有共鳴。 高二的時候,我因為聽了范雲老師的演講,開始接觸社會學的思維,進而開始喜歡上這個充滿溫度的學門,自己去圖書館抱了這本社會學入門書《見樹又見林》來讀,讀著讀著,把書摘與內文抄了一遍又一遍,好似透過抄寫,能夠讓我重新再慢慢思考過這些語句背後的溫言提醒。 於是我高二便立下志願,我想考社會學系,成為一個溫暖的人。 但在我立下志願的那一刻,我同時也覺得我人生完蛋了。 「溫暖是一種工作膩?誰要付錢讓我溫暖地活著?我人生一定會在我大學畢業後立刻失業完蛋。」 前陣子,每天來點負能量的創辦人育聖送了我一本 他的書 ,書中寫了一句送我的話,大概也跟我當年預見的煩惱不謀而合。 「你這麼善良,一定過得很辛苦吧。」──鍵人林育聖。 無論如何,感性遠大於理性的我最終還是去唸了社會系,沉浸在學科的關懷之中,我知道我很喜歡那個溫暖的自己(儘管我還是覺得我有一天會餓死)。 畢業以後,又因為同樣的感性,選擇留下來把城市浪人當成創業。16歲到26歲,關於溫暖那部分的自己一直沒有變過。 然而,我漸漸找到方式讓自己活下來了。我常常開玩笑,明明每次我演講很少講些太功能性的事情,多半是分享一些我的感受、我的感動、我的覺察,卻總有人在聽完演講後,激動落淚或是跑來抱我,大家真是奇怪。 但其實我才是最震撼的人啊。 我慢慢發現,在這社會當中,如果你能滿足他人需要,你會被社會以某種型態支持住,因為這個社會需要你,所以社會不會讓你倒下(當然,過程中需要解決問題、展現專業、努力、態度這些人人都懂的道理我就不說了)。 溫柔,讓我想要解決別人的問題。 專業,讓我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 「當你能用行動解決問題,這世界就會讓你繼續好好活著。」 16歲的我想當個溫暖的人。 26歲的我想當個專業又溫暖的人。 也是這樣的自己,才有了這次廢墟青年的計畫。 ...

25歲的生活教會我的事

圖片
22歲大學畢業,若是再多讀點書,剛滿26歲的我也準備拿到第二個學士學位了吧。 若問我25歲教會了我哪些事?這些畫面,或許就能呈現那些學習的過程。 1. 「記得你現在不在你的舒適圈了,勇敢一點做你自己。」 一個人隻身去澳洲的第一天,我跟我借住的沙發主聊起當天的行程。他告訴我家裡附近就有一座沙灘,很美、很安靜,他建議我一個人去曬曬太陽。 我告訴他,我沒有帶泳衣。他說那就去買件比基尼吧。我尷尬地笑說我這輩子從來沒有買過及穿過比基尼,而且我身材不好也應該不太適合吧。 他很震驚地看著我,然後告訴我這段話。 「你如果從來沒有穿過,又怎麼知道你自己不適合呢?如果你不喜歡穿,那就別穿。但如果你想嘗試,你為什麼要考量別人的眼光而讓自己連嘗試的勇氣都沒有了呢?」 (後來我就真的去買比基尼穿了) 2. 關於追求穩定的人生 前陣子,我與一位從大學到博士班都讀哈佛的學術菁英見面,他告訴我他並不是因為渴望成功才讓他在學業環境中可以生存,他只是太害怕失敗,所以不得不想盡辦法成功。外在穩定,起源於內在的不穩定。太害怕成績很差,所以想盡辦法讓自己成績好;太害怕讀很差的學校以後會沒有前途,所以想盡辦法擠進名校。看似穩定往成功之路邁進的他,卻始終很焦慮,焦慮著自己的不完美、缺陷,卻好似沒有什麼解決方法。 後來,我又遇到一位智商超過140以上的天才音樂家,精通十種語言的他,卻從沒找一個穩定的工作。他不願意被任何人、合約、期待綁住。於是過去的六年裡,他不斷地旅居在各式各樣的人家中,有時候幫人照顧動物,有時候煮菜換宿。不斷旅居的他,也從沒有穩定的伴侶關係。他說他很為自己的孤獨感到驕傲。他太了解自己,只有不斷旅居,他才會真正感到自在。他的不穩定,其實是一種很穩定的選擇。 (後來我發現我的生活好似他們兩人的綜合) 3. 待在怕得要死卻沒人能救自己的地方 過去一年參加數場國際會議,說老實話,我英文真的不太好。天生對語言沒有熱情,學起台語花了幾年卻都不輪轉,屢次挑戰外語,更是一次次以放棄收場。幾次到國際會議,大量的茶聚交流時間,面對的都是來自各國的專家學者及成功企業家。僅足夠做日常交流對話的語言能力,讓我在演講、交流、受訪時其實經常面對聽不懂對方說什麼,或是自己沒辦法如說中文時吸引對方注意力的困境。 一個人去...

「我上富比士雜誌了」2017年城市浪人獲富比士頒傑出社會創業家

圖片
這週,得知自己獲得2017年 富比世亞洲三十歲以下傑出社會創業家 (2017 Forbes 30 under 30 Asia)的獎項,剛好今年全球的30under30聚會決定辦在馬尼拉。這不禁讓我想起前兩周,我與朋友第一次到馬尼拉旅行的故事。  馬尼拉非觀光熱點,貧富差距極為嚴重的首都總是伴隨著非常惡劣的治安與環境,大部分人聽到我要去馬尼拉自助旅行,總是忍不住想勸退。卻沒想到,我不只去馬尼拉,我更跟當地的非營利組織一起去了馬尼拉的貧民窟體驗當地生活,並且與當地組織聊聊做貧民窟服務的起源與困境。  已經頗為習慣我總是東闖西跑的爸媽,聽到我要去馬尼拉的貧民窟,其實沒有很驚訝。但是他們與我分享,如果換成他們自己要去旅行,他們不會選擇馬尼拉,也不會選擇貧民窟。  他們問,我為什麼要讓自己走入髒亂與不安全的環境?更進一步問,如果去參與了,卻發現自己解決不了問題的罪惡感與愧疚感不是讓人很不舒服嗎?  於是,我說起我在馬尼拉貧民窟看見的人事物。  Smokey Tour是馬尼拉當地的非營利組織,2014年由荷蘭人Juliette Kwee發起,她透過訓練貧民窟當地居民,讓居民的生活經驗與背景知識帶領外地人認識另外一種面向的馬尼拉,打開外地人的視野。同時,這樣的體驗服務收費(約570元台幣/2小時/1人)也成了支持Smokey Tour在貧民窟繼續做診所服務、教育服務的資金來源之一。  那天一如菲律賓的日常,很熱。婦女S是我那天的領隊,她與我們約在貧民窟外的一個麥當勞見面。她說Smokey Tour的Tour之所以在設計上被放上刪除線,是因為他們的服務經常被認為是觀光,而事實上,他們認為「體驗」更能取代「觀光」去描述他們的服務。體驗,是讓人們用行動參與,去理解一個新的社群與生活方式。  在貧民窟中,S熟門熟路地帶著我們穿梭在海濱與木板房之間極為狹窄的小徑中,她邊走邊說著貧民窟的生活。在那,約莫有整個台北市的人口都住在裡頭。她說著介紹,我有時候因為菲律賓的英文口音而走了神。卻在轉角看見一個多拉A夢中常出現的水泥管而眼睛一亮,裡頭真的有人在休息。噢不,再認真一看,那人就住在水泥管裡。幾乎沒有家當,瘦得大約只剩下30公斤的成人婦女就癱坐...

「對女孩更友善」美國十分流行的人性化交友軟體:Coffee Meets Bagel使用心得

圖片
我過去曾用過很多款交友軟體,舉凡Skout、Bee Talk、Tinder、Couchsurfing、微信、Dcard、Goodnight、Paktor...。沒想到前陣子才在臉書上寫了一篇關於Tinder的使用心得,就發現另外一個更有趣的交友軟體-Coffee Meets Bagel(CMB),還意外有了一些奇特的合作機會,以下幫大家簡單介紹一下我自己過去這一週的使用心得。 讓你更容易寫出吸引人的自我介紹 除去型態比較特別的Couchsurfing、Goodnight(下次再介紹給大家),大部分的交友軟體都是靠個人資料媒和來開啟深度聊天,因此個人資料的設計與媒和系統就變成能不能順利找到優質好朋友的關鍵設計了。 大部分的交友軟體很容易讓人感到無聊、不安全。不少App都會用「興趣」欄位來當做人們認識的介紹內容。然而多刷幾篇個人檔案,就很容易發現在某些軟體上,總是只能看到千篇一律的興趣,從看電影、聽音樂、打球到旅行,真的很難讓人產生認識的動機啊(雖然這跟很多人不會自我介紹有關)...。 而這次要幫大家介紹的CMB很有趣,原因是它在讓你設定自己的資料時,就會用些聰明的小提示讓你記得寫下真正你生命中有趣的事情,而非那些無聊、抽象、普遍的內容。 光是看Coffee Meets Bagel上的範例,就讓我覺得輸人不輸陣,一定要想些有趣的事情來填啊!此外,它也會讓你填寫你希望在媒和成功之後,由系統自動發送給對方的一些關於你的延伸介紹,避免剛開始媒和超容易出現-因為不知道說什麼而產生的冷場、尷尬與無言。 我的破冰話題應該可以寫出一百項吧!哈哈!它應該是隨機跳出其中一個給配對成功的對方看!結果我寫了這個之後,大家都問我是出什麼書~有機會順便賣個書嗎?lol 用小遊戲幫你找到最吸引人的大頭照 有了有趣的介紹之後,要上傳什麼大頭照總是關鍵。在沒有太多資訊的情況下,「個人照片」的選擇在交友軟體中成了無法避免的影響配對成功機率的關鍵之一(這部份我很喜歡逛Couchsurfing的個人照片,總是能看到大家各地旅行的瘋狂照片,光看照片就能了解一個人是不是個熱愛冒險的人!)。 在Coffee Meets Bagel上,上傳照片沒有什麼特別的功能差異,一個人約可以上傳9張照片,大概也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