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高手高卻不被認同?你所不知道的台大病

豐富履歷卻找不到人賞識?你可能患了台大病! ( 圖片來源 ) 有一名同學在他大學畢業的時候,拿著一張填得密密麻麻的履歷很困惑地找上我,或許是覺得我申請的計畫也不少,應該是個適合讓他吐苦水的對象。 「我不懂為什麼我申請很多培育計畫都上不了?不管是培訓學程、國際人才培育計畫或是校外的菁英交流計畫,我都準備了很豐富的履歷資料,卻總是沒辦法通過申請。其他競爭者到底都有什麼樣的恐怖履歷?又或許會不會是評審團其實不夠公平? … 還是你覺得是他們有眼不識泰山啊?」 擁有比別人豐富的履歷,卻不受錄用,那無疑是對於一個人自尊的狠狠打擊,於是抱怨競爭者不足以洩憤,還得好好抱怨一下評審團。會想和他聊一聊,是因為他和我一樣都是台大生(只是我畢業了 … )。而他的經驗,讓我想起上次聽創業前輩談起的──「台大病」(廣義來說是名校病)。 名校病的病徵包括擁有豐富多元的頭銜,曾參與各種不同的組織、計畫、課程、培育等活動,因此對自己的履歷給予高度評價,但卻缺乏對於自我能力的實質認知、不珍惜手上資源、不擅長創造資源、不容易專注並長期投入某一領域。其中,台大便是患病比率較高的學校。 台大生往往都有很類似的經驗,我指的是──「豐富的履歷」。乍看之下這並不是壞事,但有時候卻是台大病的重要病癥。 自從多元入學在台開始推廣,企業也開始尋找學科成績以外的評鑑項目,「能力」與「經驗」越來越被重視。不論申請大學還是任何計畫,個人履歷都是必需品。這時候,我們開始思考怎麼樣才能讓個人履歷變得精采豐富、引人入勝?面對這個問題,不知道是誰開始,創造了「洗履歷」的概念。 台灣大學身處台北市晶華地段,鄰近的大專院校非常多,免費的校內外資源隨手可拾。我們擔心的是,不是要搭多久的車去聽一場付費演講,而是今天晚上有場免費的音樂會、同時有一場大師雲集的講壇,還有好幾堂免費的技能培訓課程,我們滑著臉書活動頁面,恨不得自己有五個分身,能去完今晚所有的活動場次。 同時間,一路走來,台灣大學的學生也是在台灣的教育體系中,最被看好、賦予最多期待的一群學生,所以在求學過程中,許多培訓是自己找上我們,希望我們參加科展、海外交流計畫,為班級、學校爭取榮譽。就算沒有學校賦予的培訓機會,我們往往有一對很願意並且有能力投資我們的父母,因此我們才能說得出「我在紐約讀過書(語言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