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9月, 2017的文章

「你能用行動解決問題,這世界就會讓你繼續好好活著。」-廢墟青年行動誌

圖片
(用七天做完的一個實驗) 「社會學帶給我們最重要的東西,並不是一套特殊的事實或理論,而是一種威力無窮的方式,讓我們能夠觀察世界、思考世界、思考我們和世界的關係。社會學為我們開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也給了我們一面鏡子,反映出在與世界的關係中,我們是誰。」 今天,恰巧看到了這段《見樹又見林》的內容簡介。對於社會學的期待──在社會中互動、觀察、思考後,找出自己是誰──我極有共鳴。 高二的時候,我因為聽了范雲老師的演講,開始接觸社會學的思維,進而開始喜歡上這個充滿溫度的學門,自己去圖書館抱了這本社會學入門書《見樹又見林》來讀,讀著讀著,把書摘與內文抄了一遍又一遍,好似透過抄寫,能夠讓我重新再慢慢思考過這些語句背後的溫言提醒。 於是我高二便立下志願,我想考社會學系,成為一個溫暖的人。 但在我立下志願的那一刻,我同時也覺得我人生完蛋了。 「溫暖是一種工作膩?誰要付錢讓我溫暖地活著?我人生一定會在我大學畢業後立刻失業完蛋。」 前陣子,每天來點負能量的創辦人育聖送了我一本 他的書 ,書中寫了一句送我的話,大概也跟我當年預見的煩惱不謀而合。 「你這麼善良,一定過得很辛苦吧。」──鍵人林育聖。 無論如何,感性遠大於理性的我最終還是去唸了社會系,沉浸在學科的關懷之中,我知道我很喜歡那個溫暖的自己(儘管我還是覺得我有一天會餓死)。 畢業以後,又因為同樣的感性,選擇留下來把城市浪人當成創業。16歲到26歲,關於溫暖那部分的自己一直沒有變過。 然而,我漸漸找到方式讓自己活下來了。我常常開玩笑,明明每次我演講很少講些太功能性的事情,多半是分享一些我的感受、我的感動、我的覺察,卻總有人在聽完演講後,激動落淚或是跑來抱我,大家真是奇怪。 但其實我才是最震撼的人啊。 我慢慢發現,在這社會當中,如果你能滿足他人需要,你會被社會以某種型態支持住,因為這個社會需要你,所以社會不會讓你倒下(當然,過程中需要解決問題、展現專業、努力、態度這些人人都懂的道理我就不說了)。 溫柔,讓我想要解決別人的問題。 專業,讓我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 「當你能用行動解決問題,這世界就會讓你繼續好好活著。」 16歲的我想當個溫暖的人。 26歲的我想當個專業又溫暖的人。 也是這樣的自己,才有了這次廢墟青年的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