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4月, 2014的文章

做「作文」不應是「做作文」

  作文既然可分為「作」與「文」,便可清楚知曉它是指某一種文類的創作。科技發展至今,創作的管道越來越多元,創作不再只能透過紙筆,網路與多媒體的時代大幅增設了創作的平台。   然而,台灣現代學生對於寫作的熱情卻在持續消退。寫作便是在說故事,它就像是說話或、唱歌一般,只是用文字記錄,從而分享給更多人知曉。說故事是人的本能,聽故事也是人的本能。從小的床邊故事、長輩與同儕的生命故事分享、一則則有趣的廣告小故事,都是我們對於生命重要的點綴。那為何現代學生會對作文越來越懼怕?會對文字越來越陌生、冷漠?甚至每當要下筆之時更感到鋪天蓋地的壓力?   科技發展一日千里,人類的情感能用更多元的方式留存千年。但是,我們卻反而因為科技所追求的便利、迅速,而慢慢對於緩慢的紙筆紀錄產生了不習慣之感。新興社群媒體如Facebook、Plurk均強調簡短便利的微型紀錄,現代人因為資訊的快速更新而讓情感難以完整而周密的傳達、紀錄。   手寫的情書早已褪色成為海角七號中老太太的回憶,包裝精美的日記本不得不結合記帳簿、行事曆等功能才可在生活百貨苟延殘喘,需要等待的書信已經被形形色色的app通訊軟體取代,手製的節日賀卡也已經轉為制式單一且免費的電子賀卡。   然而,回到問題開頭,為何我們要學會作文?甚至將作文訂為大型聯合考試中的必備能力?這絕對不會是因為測驗中心要從中牟利才創造出的手段,那究竟又是因為什麼才要多測驗這一項能力?   舉一例說明,也許你能領悟出更多答案。   當你和你的同班同學一同參加畢業旅行,途中遇見了人生最美的風景,一群死黨們望著至善至美的景色而出神。過了幾秒鐘,開始有人拿出各個牌子的數位相機嘗試紀錄那片感動。然而你出門時,忘記帶上那台老舊的相機,只好癡癡的看著隔壁同學盡情拍攝他所感動的一切。回到家,你開始跟各個同學要照片檔案。但是,那些照片都是同學所看見的角度,不是你所記得的那樣。此時,也許你會後悔當初為何不帶上自己的相機。   作文技巧便是如此,它是一台相機,相機的好壞隨著你的技巧而改變。它能幫你記錄你的笑、淚、痛、傷、美……,而且這些紀錄都是由你自己的經驗、角度出發,那份記錄是無人可取代的珍貴。即使一開始的你,只能拍攝最普通的輪廓。但是,那就是一個起始。你會慢慢在練習中學會怎麼向自己解釋你所聽、所想,然後更進一步,向別人解釋你的內在,或是你的快樂與悲傷。人與人的世界,就因為這些紀錄

以為食物能填補愛情的空缺,BMI從13到28的真實故事

圖片
( 圖片出處 ) 「為什麼我那麼努力、犧牲自我、盡心盡力之後,對方卻無法像我愛他般愛我?」 面前的女孩很高䠷,穠纖合度的身材,搭配精巧的洋裝,像是白雪公主一般,美麗得不得了。 她用一段充滿傷痕的故事回答了我一直很想好好回答的這道問題。 在十七歲仲夏,每位女孩心中都還藏匿了一本浪漫愛情小說的時刻,她的世界裡突然闖進了一名莽撞的男孩。自此,她的世界有了旋轉的軸心,「那是場轟轟烈烈的愛情」。 然而,措手不及的愛情,彷彿是因為看到勝局而急下錯手的一盤棋,對方慾想的下一步,她來不及應對。在愛上他的那刻,就註定把自己輸得一乾二淨。很快地,分手了。 分手後,已經習慣的旋轉慣性總是帶著她的思緒,轉向那已背對遠去的男孩。下雨時,她忘了自己有沒有帶傘,卻記起他總不記得帶傘;天冷時,她想起男孩可能會忘記多穿一件外套,不禁擔心地打了個冷顫,卻沒發現她自己身上衣著單薄。 後來,她開始暴食。每天高中放學回家之前,總是先繞到麵包店買下三四個麵包,在晚飯以前,先將麵包吃完後再把晚飯吃光,她相信這樣的生活讓她能重新感覺到「滿足」與「幸福」。她相信吞嚥以後,食物也許能把缺漏的心填滿,讓她不再失落、不再痛苦。 三個月後,她有一天發現,那幾條舊的牛仔褲也開始跟她作對,因為她怎麼樣都擠不進那條褲管裡頭,身上多出來的十五公斤真的再也找不到地方擺放了。痛苦地放棄嘗試後,她望向鏡子,突然想起現在超重的模樣,很像許多許多個年頭之前的自己,但是那時候的她自己,只有現在一半的體重。 國中的時候,她曾經愛上一名同班同學。那名男生是班草,當時害羞的她,想著若是她能夠再瘦一點、再美一點,一定就能讓那名男生更愛自己。 於是,開始規劃秘密減肥生活。 一開始只是少吃飯,後來她吃的越來越少。後來有一天開始,她只要看到白飯就會不自覺地哭泣,潛意識裡知道她只要哭了,爸爸媽媽就不會再逼她吃飯,她就可以更瘦了。現在已經到了三十五公斤了,差一點點,就可以更美了。 「碰──碰──」心臟的跳動聲音應該是規律而穩定的,那時候她卻一點聲音都聽不到。是心臟,停止跳動了嗎?還只是餓到忽略了心臟的跳動呢? 厭食症的日子,春天別人穿短袖,她穿羽絨衣。外面出大太陽,她卻覺得很冷。 「你若是這樣繼續下去,隨時有器官衰竭的可能,必須開始強迫進食。

到了中國,才開始想學英文

圖片
去了中國,讓我開始想學英文。 ( 圖片來源 ) 曾有不少人很好奇的問我,怎麼會突然開始性情大變地決定好好學英文? 他們都還記得一年多前,我還信誓旦旦地說以後要出一本書,書名就叫做──「教你怎麼不講英文也能成功」。而一年多後,在臨界踏出社會的時刻,我卻在紐約拼命地在生活中學英文,在英文課程中找尋生活。 「為什麼突然想學英文了?」 通常,朋友是用「你是不是要去國外唸研究所」來取代這個問題。 英文對台灣人來說,一直都像是個讓我們謀得某項「升等」的門票,比如高中入學通知書、大學入學通知書以及研究所入學通知書。因此,你開始學習英文,自然而然地反映了你在準備考取某些證照或是準備入學考試。 為什麼會這樣?不曉得是自然或是刻意為之,身為一名台灣學生,我們認為我們大部分的生活好像可以抽離英文而活。像是惡性循環一樣,因為不喜歡/害怕/不懂英文,所以避開需要英文的環境,然後就越來越糟,就越來越認為我們真的不需要它。 英文最後只剩下為了證照或是入學考試而存在,而不是為了生活而存在。 ( 圖片來源 ) 以下幾種情形,是我自己的親身經歷。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類似的情況,但這些很真實的在我身上發生過,而我現在知道,我想有點不一樣了。 (1) 我不看國際新聞,就算偶爾突發奇想地決定認識一下這個世界,我也只看三手翻譯的新聞(先從第三外語翻譯成英文,再從英文翻譯成中文),導致我根本無法和國外學生討論議題(因為我們根本不知道那些名詞的英文是什麼,包括各種專有名詞、國家名稱等等)。 (2) 我不跟台灣的外國人接觸,在台大(這所全台灣最國際化的大學)唸了四年,我認識的國際學生屈指可數。不是他們不存在,而是我常常當他們不存在,因為你不知道怎麼跟他們溝通。校內鮮少探討和國際學生相關的權益問題,全英文課程若非必修,幾乎只有外國學生選修。 (3) 我往往懷抱狹隘的世界認知地圖,我過去所認知的世界往往是由同一文化/國家所塑造的世界。包括大洋洲、中東、非洲和中南美,因為我從沒有機會和這些人談論他們國家的故事,所以我的世界地圖中,那些區塊是那麼地模糊,而僅有的輪廓往往還帶有美國色彩或是東方色彩。當我真的有機會遇見這些國家的朋友時,我支支吾吾地什麼都聊不下去,因為我一無所知。 (4) 我總覺得,當我說英文,對方聽不懂時,是因為我發音不夠標準、文法不夠準確。而當對方說英文,我聽不懂

聽從身心的聲音 生命意義不怕遲來

圖片
( 圖片來源 ) 她是名香港人,有著俐落的短髮,和我想像中的幹練香港女人形象相去不遠。 在香港土生土長,跟許多香港年輕人一樣,年輕的時候總專心於課業。 「我不知道我喜歡什麼,但我知道我可以一直讀下去。」在香港念完書,她後來遠赴英國攻讀社會政策的碩士,也像許多年輕人一般,碩士畢業後給了自己一個月,在歐洲用各種有趣的方式自助旅行。搭乘火車,飽覽歐洲風光。 結束旅程後,回到香港。她花了許多日子,在各式各樣的公司和職位之間流浪,從廣告代理公司到婚紗攝影公司,因為不希望尋找和社會政策相關的工作,因此持續地尋找下一間更有趣的公司。直到後來,好不容易在一間半官方的公司中找到一份看起來不錯的工作,薪水高、福利好而且工作方式穩定,於是她終於駐足停下。 這一待,就是十年。 十年內,跟著多數的人一樣,努力工作、等待升遷。在每個發薪水的日子,興奮地買各種好東西犒賞自己。 看上去也就好像能這般過一輩子了。 直到有一天,她發現自己的胃開始會疼痛收縮。那一天,痛得受不了的時候。她才驚覺,其實一路走來的日子,她心裡從來沒快樂過。 每天上班,在公司裡看著那些明明不合理的工作方式,她想吶喊,卻被周遭的文化與制度掐著脖子不准出聲。她的同事說,是她太奇怪,不能妥協於社會制度。應該是為求因,而創造果的工作方式,在公司裡,同事們卻都反其道而行。倒果為因的事實,隨手可拾。 升遷以後,這樣的制度變本加厲。人們看著不公義的事情,一臉事不關己的態度讓她全身打冷顫。而最可怕的事情是,當她覺得無法理解與不能接受的時候,別人都像看怪胎的方式般,叫她好好忍耐,多融入點社會。 不只工作上缺乏意義感,她在生活中也找不到方向。「那時候的我,不知道為什麼人要有興趣,更遑論怎麼找到自己的興趣了。」 於是,她開始胃痛。 當她試著提出辭職,上司慰留她,希望她留下。也因為人情壓力,她留了下來,但在那一天,她的胃痛程度也進入更加難以忍受的等級,於是又苦撐半年後,她終於堅定地離開了公司。 「我知道我的決定是正確的,我們的身體其實會告訴我們該怎麼做。而我現在也知道了,每一次當我難以做決定的時候,我應該聆聽心裡與身體的聲音。」 離開公司以後,半年無業的日子,她開始學習新的課題-和社會和自己相處。她開始做志工,也開始學習DIY的手工藝。後來,她遇見一間非政府組織,誤打誤撞的進入那間組織工作,從志工、兼職工作到全

愛情裡屢敗屢戰的才是贏家

圖片
在23年的人生當中,我很努力去愛過很多人,在這過程中,我不斷受傷、不斷爬起。 他曾經這樣描述我──我是一個能不被過去束縛而能繼續勇敢去愛的人。 就像那天我在紐約藝術市場中看見的一句座右銘: ”Love, as though that you have never been hurt before.” 有些人很好奇為什麼我受傷那麼多次還願意相信愛情,我想是因為我對於痛的反應跟別人不同吧。 有些人因為曾經受過傷,害怕再次受傷,所以往往會對於一段新的關係感到很恐懼,害怕舊事重演、自己再次受傷。 我也很害怕受傷,因為受傷好痛好痛。但就是因為如此,我反而努力學習如何在受傷之後,想辦法替自己上藥換藥,等傷口不痛了以後,才可以再度活蹦亂跳地跑進這個愛情的世界裡尋找自己渴望的東西。 愛一個人,因為吵架、因為對方愛上別人、因為你不愛他了、因為家人反對、因為你們個性不適合、因為你們人生方向不同…,總之最後你們決定各自回到各自的生活軌道,讓這段關係結束在一個時間點上。 一定會痛的呀,如果你真的努力愛過的話。 可能是刺痛、酸痛、陣痛或是可以讓你昏厥的痛楚。 但老話都說了嘛,三折肱而成良醫,你總是要痛過,才能學會如何止痛。 然後,你就學會止痛了,你於是得到了新的技能,你甚至還可以寫篇類似像這樣的文章,試著告訴這個世界的其他人──這世界沒有像你想像的那麼糟糕。 因為害怕而不再勇敢愛別人,其實是你對你自己的懲罰。 但是這輩子畢竟唯一一個會陪自己走完全程的人,就是自己了。做錯事了,該懲罰自己。但是,最後你還是要原諒自己。因為只有原諒自己,重新賦予自己帶給別人能量的機會,你才能真正彌補了過去的錯誤。 要原諒自己,學會止痛是重要的。而止痛的好方法是,讓你想不起來。不一定需要忘記,你只要想不起來就行了。 剛剛,跟一位很重要的朋友討論電影,有了一段有趣的對話。 「我真的超想看工藤新一跟小蘭在一起的電影,那是我童年的期待」 「我覺得柯南跟灰原哀在一起比較適合欸」 「對耶!其實我比較喜歡灰原哀,但是我剛剛忘記有她了T____T」 「你怎麼連喜歡的事情都會忘記?」 「如果,連喜歡的人都可以忘記的話,喜歡的事情為什麼不可以?」 傳送這句話的當下,我才發現,原來我好像真的學會忘記了,或者說學會想不起來。 你記得,但是你想不起來。

You only live once

圖片
我記得四年前,大一國文課的時候我曾經造成班上一陣轟動,原因是那時候的我曾在班上有過這樣一段發言── 「既然人的生命相較於宇宙萬事萬物如此渺小而短暫,我們現在所汲汲營營的一切在百年後終將歸於塵土,那我們為何還要努力呢?我們又為何要繼續活著呢?」 聽說我講完這段話以後,我們班上許多人以為我有自殺傾向,他們不斷在下課後告訴我該看些什麼書、多和誰談談,而我也就這樣讓許多人記住了。 後來我真的去看了《記得我》(Remember Me)一部電影,電影大意大概是──所有你正在做的事情都只有你能做,而當每個人都相信那樣一點點小小的力量後,世界才如此真實地運轉下去了。他們都會記住我們,是因為我們曾做了那些獨一無二只有我們才能做出的決定與選擇,世界因為我們的確有所不同了。 裏頭有這樣一句台詞: Whatever you do in life will be insignificant, but it's very important that you do it. Because nobody else will. Like when someone comes into your life and half of you says you're nowhere near ready, but the other half says: make her yours forever. 當時我還覺得沒什麼深刻感受,只是決定試著相信那句話,相信我們的行為都有意義,於是開啟了我大學四年內瘋狂的各種體驗。直到三、四年過去,在努力愛過、傷過、衝過、跌過、笑過、哭過以後,我開始尋回寫作習慣,將過去生命中的吉光片羽記錄下來。有一天,開始發現有些人因為碰巧閱讀到我的文章(或說隨筆),便主動留了訊息告訴我──謝謝那些分享,我的故事像是他們目前卡住的人生中突然浮現的一種新選擇。 那時突然領悟,也許自己過去那些輾轉反側的艱辛決定、那些後悔走過的愛恨情仇,正是為了某一天讓其他人能不那麼辛苦一些,或是讓其他人能更快樂一些。我相信有一天一定會有一個時候,拿著張希慈的名字問遍世界所有人,每個人都只能皺著眉頭跟你說他從沒聽過這個人,有一天,我所做的一切事情都不再有人記得。但是我的存在意義,即因為我曾經做過這些與那些,而影響了別人的生命,進而再往外延伸影響到

沒有完美的善行/給五年後自己的一封信

圖片
給五年後自己的一封信: 我今天想跟你說件五年前的一個短短的會面給我的長長啟發。 五年前,我和彭書睿前輩有個短暫的午茶會面,關於公益與私益。 會有這次的緣分見面其實要歸因於自己有股傻氣,在看何榮幸先生寫的《我的小革命》一書後,發現忠僕號與彭書睿前輩的故事,覺得實在感受良多,就上網估狗了更多細節,沒想到竟能找到前輩的粉絲專頁,於是便戰戰兢兢地傳了訊息,希望能聽到更多故事。 很幸運地,前輩不只回覆,還接受我的好友邀請,更約了今天的見面(事實證明,只要誠心誠意、謙虛地請教對方,其實大部分的人都真的很友善)。 彭書睿的故事在網路上我已經閱讀了不少相關報導,輪廓其實早已清楚,不知道的卻是其中細緻的心態轉變,以及時至今日,他對於自己過去的解讀與想像。 見面前其實掌心隱隱出汗,或許是為自己的衝動行為感到略緊張吧。還好,後來一切都很順利,學到不少。 他在閒聊一開始便提到前陣子他回到自己的母校──成功高中演講。 在演講的過程中,他跟學弟們說:「我在你們這個年紀的時候,非常討厭我自己,因為我成績既不好,也沒有好看的長相,更沒有什麼吸引人的特質和背景。當年的我,從沒想像過自己有一天會擔任國際志工長達五年之久,甚至環遊世界六十多個國家,深入戰亂的獅子國,以及史瓦濟蘭等貧窮的國家。」在這裡,他頓了一頓。「但是我做到了,而我今天站在這裡,不是要改變你們的生命或是拯救世界,只是想告訴我自己,我已經成功改變了我自己的生命。只是想我若可以做到這些,你們應該也能做到。」 前輩說,他當年乖乖地當完兵以後,下定決心買了張單程機票赴美國壯遊了四個月,踏遍美國二十幾個不同的洲,住過地下室也流落街頭過,後來也在回台灣的路途中間又突然決定延長旅程走進西藏。結束那段瘋狂的旅程後,似乎一切都已經足夠了,應當是時候尋找穩定、長久的生活方式,但當時在申請國內外研究所與就業皆碰壁的情況下,又恰逢交往四年的女友與他分手、極好的朋友罹患鼻炎癌,他終於接下了忠僕號的志工工作。 他說好朋友得了癌症是所有事情最重要的轉捩點。他的朋友當時因為喉嚨已經燒壞,完全無法說話,而脖子也在多次治療後幾乎看不見了。他承諾了他的朋友,會替他去看見這個世界。 於是,搭上忠僕號成為國際志工船的一員。原先預計半年,後來延長成兩年,再變成四年,五年。 回台灣以

搭訕技巧二三事──「可不可以跟你做朋友」是一句廢話

圖片
一名男孩牽著腳踏車從女孩身邊經過,他已經觀察女孩一小段時間了。鼓起勇氣將車停在女孩前方,拍了女孩的肩膀。女孩轉頭的霎那間,男孩腦袋突然一片空白,最後口中只蹦出了一句話: 「你好,可以跟你做朋友嗎?」 通常用這句話作為開場白的時候,這句話也會同時成為這段對話的結尾。 於是,女孩維持冷冷的表情,什麼都沒說地便走了,只留下一個懊悔剛剛為何沒多擠出幾句話的男孩呆站在那裡。 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 原因或許是出在那句有點像病句的開場白──「可以跟你做朋友嗎?」。 這句話只會給聽者更多困惑──「究竟你想幹嘛?」。 在不明究理的情況下,答應你「當朋友」變成不明不白地給予一段承諾(不論你覺得這樣的承諾有沒有價值),可能性便大大降低了。 在這個世界上,一段朋友的關係鮮少是被用「問」的方式做出來的。 既然中文字典都告訴你是「做」朋友而不是「問」朋友了,那就記得,別再用問的確定對方願不願意與你當朋友了。那我要怎麼知道對方願不願跟我當朋友?做點事、說點有意義的話,給她機會回應。而當她願意跟你講話,願意回應你,聽你的笑話會笑的時候,她就已經給了你當朋友的機會。 以下給大家一些關於搭訕前的小建議,也歡迎經驗豐富的男孩女孩幫忙補充囉。 ●我好想跟他/她當朋友,第一步該怎麼做? 別用「可不可以跟你做朋友」當開場白 :如前文所述,朋友不是用問的,是用做的。 讓人很想問下去的自我介紹 :先自我介紹,記得要加入一個對方會好奇的特色(給你兩個例子,「我的專長是用鼻子預測天氣」、「我的夢想是當退休的總統」,總之記得是個有趣而不讓人噁心的特色就行了)。 不帶惡意的觀察 :請習慣性地多觀察其他人,不是要你當獵人一樣掃射獵物,而是讓在你做某些事情的空檔,習慣抬頭起來看看其他人在做些什麼。若是你剛好與對方四目相望的時候,也許是她也注意到你了。 休息時間才詢問 :別在對方忙碌的時候走向前去,因為你會打、擾、到、對、方!休息時間才是最佳時段,這時候對方也剛好是比較疲累,願意找點輕鬆的話題打發時間的時候。比如跑步結束後的收操、文章寫到一個段落後沉思。 用微笑當真正的開場白 :笑容其實是很神秘而特別的表情,因為它相當容易傳染。很少看見一個人哭,其他人看著看著也跟著哭了的情況。但是笑容不同,當你向對方微笑,對方往往會不好意思地

逆光飛翔-關於堅持與愛情

圖片
《逆光飛翔》心得 當裕翔彈琴的時候,我決定站著看這部電影,因為我覺得這是一種尊敬。 當小潔跳舞的時候,我起了雞皮疙瘩並不是因為恐怖,而是我全身的細胞都感動得快哭了。 想寫兩段關於堅持與愛情的一些瑣碎聯想。 《關於堅持一條阻力比較大的路》 小潔說:「如果不能放棄最喜歡的事情,那就再努力一點讓別人看見你吧!」 黃裕翔說:「不去比賽,就不會被看見嗎?」 「逆著光,朝著自己的方向飛翔。」 如果努力了,別人卻都還是看不見你呢? 如果我們連努力的機會都難以獲得呢? 電影沒說這些。 老實說,我也不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 因為從小,我就是個幸運的孩子,也是個好強的孩子。 遇到喜歡的事情,我總是積極爭取。我想我與一些人唯一小小的不同,在於我總有很好的機會,讓我可以在每次碰到別人給予阻礙的時候,用我的感動以及我發光的模樣說服別人,讓他們相信我可以在這個選擇中好好的去生活,讓他們願意讓我去冒險。 不論是高中參加社團、交男朋友還是大學選科系都是這樣。 曾經,我爸媽覺得我玩社團會毀了自己,我寫了封很長很長的信給我媽媽,告訴她,我多喜歡在康輔社裡相依相靠的感覺;告訴她,我多喜歡自己擁有帶給別人歡笑的能力和機會;告訴她,我多喜歡與社會上的人事物接觸的感受。然後,我就毅然決然地把高中兩年的青春全部獻給了社團,在最後半年,我終於因為康輔社而找到自己最大的興趣,進而決定了我大學的科系。 曾經,我爸媽也覺得我上大學以前交男朋友真是一輩子完蛋了。但關於這件事情,我一直沒什麼機會好好跟他們說──其實關於我人生重要的選擇與轉捩點,很多都是我的前男朋友們教我的。對我來說,我今天能夠勇敢地發光去愛這個社會、愛自己,和這些親密關係的存在無法脫離。他們教會我,這世界很大,有太多我們難以從個人的生命經驗中去理解的面向,而我們太容易只從自己的角度去猜想別人的感受與抉擇。因此,我很驕傲我當初堅持選擇了去愛自己所愛的人,然後在過程中跌撞學習。 曾經,我爸媽只願意和別人說我是唸台大的,對於科系卻很保留。大概是覺得不知道怎麼跟人家介紹社會系,也不知道社會系有什麼好「說嘴」的。大一的時候,我拼命唸書拿書卷獎。一部分是因為我真的很喜歡社會學,但另一部分其實是想證明給他們看,我可以在社會系裡頭念得很好(雖然這方法後來我覺得

喜歡的力量可以讓你發光

圖片
最近的我終於學會,將「喜歡一個人」重新變成一件會讓自己很幸福的事情。 很多時候,我們因為喜歡一個人,最後總讓自己很累很悲傷。 因為愛,你期待他會很快地回你簡訊,當他忘記回你簡訊時,你會害怕自己是不是不被重視了。 因為愛,你寄出邀約時其實已經開始想像你們兩人出遊的畫面,當他拒絕你的邀約時,你會擔憂對方是不是其實並不那麼重視你。 在期待、失望、又期待、又失望之間,我們常常忘記自己為什麼會去喜歡一個人。 至少,我曾經忘記我為什麼會喜歡一個人,甚至在那些悲傷過後,我曾懊悔自己竟然喜歡一個不喜歡你的人,這簡直是世界上最悲哀的事情,因為你被迫永遠地失望與痛苦。那時的我,真的很痛苦,於是我開始刻意避免這樣的關係出現在我的生活之中。 但最近自己在思索這樣的愛情究竟是怎麼回事的時候。 突然想到一個人在發現自己喜歡別人時,一定是因為發現想到他的時候所出現的「快樂」讓你很驚喜,才赫然發現自己喜歡上某個人吧。 喜歡他的時候,你會常常關注這個人。他所說的話你會記得,他所發的動態對你來說很重要,他參與的各種表演場合、活動你會想出席。他的快樂,會讓你很快樂。他的體悟,會讓你恍然大悟。他的成長,會讓你知道自己不該就此停住。 於是,你會因為喜歡一個人而變得很快樂。快樂的你,也會開始發光發熱,吸引別人注意到你。 這會是一個很正面的循環。因為愛一個人而讓自己變得更好。 你要知道,喜歡一個人是把自己交給對方,但並不是把自己的生活交給對方。 你可以很信任他,把你的一切光明的黑暗的內心故事都交給他保管。但你仍舊要學會讓你的生活由你去轉動,即使愛一個人,也不應該將自己的生活全然交付給對方,這不僅帶給對方壓力,也容易讓你自己失去方向與動力。 除此之外,我們其實無法控制別人愛你或不愛你,但是我們能記得一件事情,你是因為感受到快樂而愛上那個人。既然如此,學著珍惜並看重自己喜歡一個人時所產生的快樂,然後藉此讓自己變得更好,自然而然,你喜歡的那個人或是另外一個更棒的人就會被你吸引了 <3 總結一點小感想, 我覺得不論對方怎麼樣想,但能喜歡一個很棒的人,就真的是很棒的事情。 共勉之囉,我的好朋友們。

別怕收割,因為我們只是在做我們該做也想做的事情

圖片
前兩天跟一個頗積極參與的朋友聊了不少關於此次學運對個人的學習和成長。 我隨口一問:「你是怎麼開始參加這次學運的呀?」 「會參加這麼多活動,是因為相信反服貿的訴求,所以不只自己在頭兩天就加入佔領立法院的行動,更在南部組織了很多論壇和沙龍討論這次的議題,希望帶動更多人來關注並參與這次的議題。」他用略帶激動的口氣一連串說完,但卻在最後突然語氣一頓「但現在,有點不知道為什麼要繼續做那麼多了。」 「為什麼?怎麼了嗎?」似乎有轉折啊。 「是很讓人生氣的事啊。當我們花了那麼多心力籌辦各式各樣的討論會時,竟然突然有一群陌生人以我們組織的名字帶了一群人來台北參加抗議,那種感覺,你懂嗎?」 「你想說的是『 收割 』吧?」 他的眼神黯了下來,或許是經歷了那麼多天的舟車勞頓,以及在追逐應然和實然的批評聲中已然疲憊,二十四歲的他為了公平正義努力了很久,卻在最後被另外一群打著同樣名號的人狠狠推了一下,就像是被利用一般,很不舒服。 -- 突然,想起了我國中時候的一則小故事。 那時候,有個數學班際科展競賽,在一開始報名期,雖然感興趣,但因為我害怕自己能力不足,所以遲遲不敢報名。後來,我的朋友們組了一個團隊,開始籌備了起來。 忘了是什麼時機,大概是有一次看到數學老師和他們一起討論題目,我才發現我對他們這次所選的數學科展非常有興趣。於是,之後我便常常與他們一起開會,並且一齊做海報、研究題目。 直到科展競賽那天,我和朋友拿著我們一起做好的海報,很興奮地對各位老師、同學們講解這段時間的研究成果。一整天下來,滿滿的成就感把我捧得好高好高。 科展結束後,團隊成員們都拿了佳作獎,每個人都非常高興,除了站在他們身邊的我。 因為,我被記了好幾次的曠課。 那時候的我,很難調適當下的震撼。同樣是為了科展付出,我甚至相信我那時候付出的心力可說是數一數二的人,但最後卻因為我不是團隊內的成員,於是掌聲給了其他人,我則背負了蹺課的懲罰。 我開始認知,當你預知你可能無法獲得掌聲的時候,也許你就沒必要再努力下去了。而這件事情就這樣被我記著,成為我生命中一個遺憾和教訓。 後來,時間就這樣一溜煙地滾過去了,我也從國中進入高中就讀,直到我坐在大學學測考場時,我才又想起了這件陳年往事。 因為,我在數學學測題目本上,看見了和當年數學科展一模一樣的題目。 走

在不得不的旅行中,要看見自己,不要只躲在陰影下走

圖片
如果旅行的意義,只在於離開,那會是多麼痛苦而悲哀的旅程。 因為旅行,終需一趟回程,不管回到的是故鄉,還是靈魂深處。 今年暑假,我走過台灣地圖的南北,飛過台灣海峽的深度。 試著用照片,拼湊出一張完整的幸福地圖。 你曾經說過,比起照片,還不如用心記下那些值得記得的片刻就好了。 我說,可是偶爾回顧那些你覺得不重要的剎那,故事就會悄悄的一幕幕重演。 曾經我也為了離開而旅行, 但最後,是讓結了痂的傷口再度潰堤。 那些畫面,差一點點就會在心底腐爛生蟲。 直到我學會回來,學會為了回歸而旅行。 直到我再次相信,相信旅行可以跨越生命的限度。 畫面,重新蔓延。 原來, 很多路是非走不可, 很多人是非愛不可, 很多淚是非流不可。 在不得不的旅行中, 要看見自己,不要只躲在陰影下走

別輕易把自己存進手機裡

圖片
Iphone被偷了以後,才發現原來自從有了智慧型手機,你就把一部分的自己放進了手機記憶體之中,只是你隨時把這部分的自己帶在身上,所以你從來沒有感覺自己其實已經有了部分的殘缺。 那部分的殘缺是──你是怕被遺忘的人。 在簡訊盛行的年代,你會在生日那天,細細紀錄你收到幾封生日祝福,誰早傳了祝福簡訊、誰晚傳了。以及,誰完全忘記了。 你會每天登入無名小站,把「誰來我家」的名單看過一遍,再把所有朋友的網誌逛一圈,確定沒有漏掉任何朋友的近況。 後來無名小站沒落了,你於是申請了批踢踢兔的帳號,消紅勾勾成了你每天打開電腦後的第一件事情。 待臉書正式進入台灣,批踢踢兔的個版便也不再流行。「近況更新」取代了一則則長篇大論,臉書隨時更新你與他們的小日子小故事與小心情。 這麼多年來,社群媒體的載具不斷汰換。但其實,你一直都是一樣的──那麼害怕被遺忘,所以不斷尋找自己在他人生命中的「存在」。固定回訪、追蹤動態、留言回覆、打卡上傳,你都希望你能讓別人收起你的「存在」。 你不輕易刪簡訊、不隨意換帳號,你希望你隨時能找回那些存在,也希望你能輕易的被找到。你不關手機、不關網路,因為你害怕錯過你朋友記起你的第一時間。你回訊息的速度總是很快、有漏接電話也總是會回撥,因為你也害怕你的訊息一去不回。 自從智慧型手機出現,它讓你發現你隨時都可以查詢、確認留在別人那裏的自己還在不在。於是,你開始像得了強迫症一般,希望能夠過不斷的更新整理,找到更多自己沒有發現的自己。所以你無法不帶手機出門,因為如果你不帶手機出門,你就少了一塊自己。你能想像嗎?少了一塊的自己。 你無法想像,但其實你做得到。 當你的手機不見的時候,你就會知道了。 第一時間想到手機不見,你會擔憂什麼?是簡訊嗎?還是通訊軟體?還是聯絡人?是哪一則簡訊與哪一個聯絡人? 你可以慢慢追問自己,「為什麼會擔憂」、「擔憂什麼」、「會有什麼結果」。慢慢地,你會知道自己的碎片其實不是散落在所有的朋友那。然後從今爾後,也許你就會更知道什麼事情更加重要、什麼約會更不能缺席,而什麼事情其實可以不用做。 當失去手機與訊號的時候,你知道不再有人找得到你。那時候,你能不能發現其實你自己就在你的眼底下,你一直都在自己的身邊。不用電話、不用簡訊、不用網路、不用重新整理,你就能確定自己的存在。 你,在這當下,就在創造完整的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