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大學生爛透了!」真是罵得好,可以請大人「動手教訓」他們嗎

從大學畢業兩年,因為創業關係,我有非常多機會接觸到各行各業不同年齡層的工作者,他們有些是專案經理,有些是經理,有些更是總經理、董事長。 ( 圖片來源 ) 「現在的大學生真的一點競爭力都沒有。」每次談到大學教育,無論對方是什麼行業,總是能如出一轍的給我這樣的結論與共識。 曾經有一名在娛樂圈工作的前輩語重心長與我說道,「現在的大學生很不積極、對工作沒有熱情,整天沉迷在小確幸的事情上。這些年輕人常常告訴我,他們想要朝九晚五的工作,但是當我問他們下班後留了那麼多時間要做些什麼,他們卻沒告訴我他們想做什麼?你說他們是怎麼了?」 看著這些前輩們的怒氣、諷刺、無奈、悲憤、憂心,我想起我在工作時遇見的幾名大學生。 他是學長 B 。 我和他高中就認識彼此,中間失去聯繫好一段時間,我始終不知道他去哪了,直到有一天臉書上推薦好友,我們才又找到彼此的聯繫方式。才發現,原來他曾經因為在建中找不到讀書的意義,產生巨大心理壓力,得到嚴重憂鬱症,最後不得不離開學校。他形容當時的狀態,「當一個只會讀書的人,發現自己不會讀書了,瞬間天地就崩塌了。」 後來再遇見彼此時,我已經變成了他的「學姊」(年級較高)。他則因為高中書讀得並不好,於是進入了一間私立學校就讀。有一次,我因為辦一場名人的校園演講,在臉書貼上宣傳文字。他剛好看見我的貼文,於是就遠從他們學校跑來參加了這場演講。 後來,我又辦了一場青年生命探索挑戰賽。他看到計畫很好奇,於是也拉了兩個同學報名參賽。 在比賽過程中,他開始用探索的視角參與世界。他終於有機會開始好好用實踐的方式問自己幾個問題──「我是誰?」、「我能做什麼?」、「我想做什麼?」、「我可以為誰帶來價值?」。 比賽結束後,他並沒有立刻變成人生勝利組或是獲得隱藏技能。但是,他開始知道自己的人生要自己摸索,而在這條路上,要面對的困難會很多,這條路上,自己必須得為了自己想要的成長而負責。而他也想要更認真地開始認識自己了。 比賽過後的一年多,我一直與他保持聯繫。漸漸地,從他不斷參加我辦的各種活動,變成我開始參加他辦的分享活動;漸漸地,我開始看見他加入了我很欣賞的團體;漸漸地,我開始發現他的專業能力越來越明顯了。 目前大三的他跟我說,「未來我會走新創企業的數位行銷,學資料分析,最後學寫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