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島旅行,是為了找尋生命的提示

「那是一趟怎麼樣的旅程?」 ( 圖片來源 ) 環島,自從2006年練習曲上映後,東明相的單車成為人們對於「環島」這個動詞的第一印象。環島也慢慢成了台灣年輕人的旅行必修課。於是,從單車環島開始,又有了鐵路環島、徒步環島、馬拉松環島等千奇百怪的環島方式。 為什麼人們這麼熱愛環島旅行? 現在的年輕人,我們有了很多機會把握資源往外走,當交換學生、到國外觀光旅遊、擔任國際志工、參與國際會議。但在過程中,我們都會逐漸發掘,細看生活之所在──台灣與自己,竟是讓我們往外走得更穩健的關鍵。我想這裡有一則旅行的小故事可以與大家分享。 BC是一個大男生,他是一名很積極爭取各種成長和學習機會的大學生。於是,就如同大家所想像的「優秀學生」一般。短短的兩個月暑假,他總共接了三個營隊,連續二十多天馬不停蹄地在各種「人才」之間進行一次又一次重複地「交流」。一直到人在香港營隊的最後一天,一個問題讓他停下了腳步。 「學長,活動結束後有什麼打算嗎?」學弟看著BC問。 「接下來,好像…沒有了。」他赫然發現,原來這一場營隊結束後,就沒有事情做了。這種忙碌後產生的空白讓他很陌生,也很恐慌。不只是營隊結束,大學生涯也已經快要結束了。已經大四的他也知道,大學後的下一站,仍然是一片空白。 回到台灣後,「游泳」、「睡覺」成為生活中僅剩的規劃。兩天後,BC就再也難以忍受空白的生活了。他突然想起來在香港的那一天,自己告訴學弟的話,「我想去環島」。 ( 圖片來源 ) 機車環島是他從四年前就開始醞釀的夢想,但也是一直以來都是留在口中與腦中的夢想。這一次,他下定決心了。 花了兩個晚上用臉書訊息一篇篇向朋友詢問借宿事宜,確定住宿後,就出發了。 沒有路線,行囊只有一個後背包以及一顆堅定的心。 出發的時候,BC認識的一位腳踏車店老闆送給了他一句話:「遇到問題,記得運用智慧去解決。也不用擔心會遇到什麼樣的問題,因為當你碰到的時候,你就會知道了。」 BC從台北出發,中途停靠新竹、台中、彰化、南投、彰化、台南、高雄、台東、花蓮、宜蘭、基隆。路上遇見了那間國小、那名陌生學生、那場滂沱大雨、那幅滿山遍野的美麗以及那對外國情侶。 那間國小是在大學期間曾經服務過的小學,那名學生來自於同一間大學,那場滂沱大雨中運用的是腳踏車店老闆給予的智慧,那幅滿山遍野的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