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想成為歌手,但我英文不好,唱不了英文歌...」夢想千萬別因為這種原因被放棄

女孩怯生生地走到我面前,靜靜佇在一旁等著我和一名老師寒暄遞換名片。在一場演講結束後,與長輩的寒暄總讓我又是無奈又是慶幸。一方面,沒有師長的支持,這些與學生們的溝通真的不容易發生。但一方面,維持與師長們的關係,又讓我少了一些時間與機會和學生們做更深入的溝通。好不容易,結束了寒暄對話。我轉頭看向女孩,滿臉地歉疚。 「你好,我剛聽了你的故事,我覺得你很勇敢。我想問你,勇敢究竟是怎麼訓練出來的?」一頭柔軟長髮,皮膚白淨的她,用揉和了夢想與怯弱的年輕嗓音問道。 (圖片 來源 ) 我看著她,她帶著一頂小小鴨舌帽,頗有小藝術家的架勢。她遲疑地繼續把問題說完,「我很喜歡唱歌,有很多人說我的聲音唱英文歌會很好聽。但是我的英文真的很差,是那種連基本的單字都發音很奇怪的那種差,更遑論要我上台唱英文歌了。我該怎麼辦?我不想放棄唱歌的夢想,但我又克服不了語言的障礙。」 我想起三年前,那時候的我,剛經歷過在北京大學當交換學生,終於開始有點信心可以說英文(不要問我為什麼會在北京說英文,北京的國際化已經不是開玩笑的深入了,在北大附近處處可見韓國人...)。 有了一點信心以後,為了把英文能真正融入生活,於是我到了紐約住了三個月。那是我人生第一次在非中文環境中長期生活,日常生活中所有事物都變成了英文,我才開始意識到,原來我在台灣生活時,也不是完全依靠著中文在生活。 為什麼這樣說?因為M。 我與當時在剛認識的語言交換學伴M約在Burger King門口。M是名紐約客,白皮膚的他有顆黃皮膚的心,特別喜歡中國的故事。但當我們見面時,我才發現他的中文差到完全無法與我溝通。於是雖然名為語言交換,卻比較像是用英文交換彼此的文化故事。 (圖片 來源 ) 我是他第一個認識的台灣人,或是在那之前,他從來沒有意識到台灣人並非中國人。於是,為了跟他解釋台灣為什麼與中國之間的關係如此曲折離奇,我決定從1895那年的故事開始說起。 甲午戰爭、日本殖民、國共內戰、國民黨撤守台灣、戒嚴、解嚴...,一個又一個的故事,我開始發現,儘管我從來沒有在台灣學過這些名詞的英文,但是用著我僅有的單字,配合上各種手勢、表情與圖畫,我總算是解釋完畢國家與國家之間彼此複雜曲折的關係。後來,我再拿出手機找出wiki維基百科上的詞條,一邊筆劃著手機上的資訊,一邊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