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都說不清楚還想演講、朗讀?別傻了,為什麼不行!
先提一個消息,今天早上11:05《教室裡的春天》廣播節目有一個小時關於我與城市浪人的專訪,可以在官方網站線上收聽。
不過今天我想說的其實不是專訪內容,而是採訪我的人,是永平高中的校長,而我恰好是從永平幼稚園開始唸起,一路唸到永平國中。這樣的巧合,讓我想起很多事情。
小時候,每個班級都必須參與「國語文競賽」,這競賽包含好幾種項目,有作文比賽、朗讀比賽、演講比賽、字音字型比賽和書法比賽。
「你猜我小時候最想參加哪一項比賽?」
「作文吧?你那麼喜歡寫作,這應該是你的專長啊。」
「不是。」
「那是演講吧?你現在也蠻常到處演講的,是這個吧?」
「也不是。」
我最想參加的是朗讀比賽。
總覺得朗讀是件很帥的事情,不用像演講一樣背稿(對,以前演講都是先寫好很多稿子再被下來),不用像比作文一樣手會很痠,又有寫作的時間壓力。
而朗讀,卻可以把很多好故事唸給大家聽。於是,我一直很想參加朗讀比賽。
我記得是小學吧。
老師問全班同學,有沒有人想自願參加國語文競賽。全班沒人自願參加,開始想盡各種辦法鼓(ㄒㄧㄢˋ)勵(ㄏㄞˋ)其他同學出來參與各種比賽。
我默默舉手了,說我想報名朗讀比賽。
下課後,老師叫我到教室外面等她。
我在走廊上無比期待,覺得老師應該會告訴我要好好加油。
老師看起來有些沈重地走過來,試圖柔緩地低聲問了一句話:
「希慈,我覺得你的聲音不太適合報名朗讀比賽,你要不要參加作文比賽呢?作文比賽還有名額哦。」
(圖片來源)
我小時候因為門牙有一道漏縫,常常發不清楚ㄗ、ㄘ、ㄙ的音。也因為這樣,我從幼稚園開始,自我介紹(希慈)的時候常常被同學取笑,媽媽甚至為此帶我去看過正音老師,希望能輔導我把這項「缺陷」改正。
很多朋友也不知道我為什麼綽號是「希希」,而不是「慈慈」。
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幼稚園的我,不敢叫自己的全名,因為我唸不出來標準的「慈」。
因為發音不標準,同學的那些取笑,留給我很嚴重的自卑感。
而那自卑感,就在老師問完那句話後,又深深的爆發了。
「原來因為發音不標準,所以我也不能朗讀。」我終於了解當時「國語文競賽」在國小的運作道理。
不是像教育部所說的偉大願景-「祖國化運動」(後來因為鄉土運動增添了閩南語、客語和原語演講),也不是讓小孩子喜愛自身語文的一種方式。
它在當時,只是許多「比較」的媒介。老師希望派出最好的選手贏得其他班級無法獲得的榮譽,缺乏主動性的文化下,同學其實都在期待老師「指定」自己出席代表(被指定本身就是榮譽)。
後來呢?
我真的服從了老師所要求的參加了作文比賽,也拿到了佳作的成績。
但是,我知道那道陰影已經加深了。
因為咬字不標準,連自己名字都說不清楚的我,要怎麼站在別人面前演說?
直到被找去上廣播,校長在訪問的休息片段中再度提到發音一事。
「走我們這行當主持人的,咬字都必須要很清晰,不然怎麼讓別人聽懂。」
我這才突然意識到,我的夢想原來一直都不是當主持人,我只是很想說出一些好故事,只是很想唸唸那些好想法給其他人知道,這才是我為什麼能坐在錄音室中分享的真正原因。
喜歡朗讀,是因為我深深地喜歡那些故事。
如此,我並不是要當一名主持人。我當然不需要擁有主持人的咬字,才有辦法對別人說故事。
那咬字不清楚、發音總是彆扭的自己,又有什麼好自卑的呢?
現在回顧當時老師的決定,或許她很早看見了我寫作的才能,只是不知道該怎麼樣才能告訴我。
無論如何,我很喜歡現在的自己。儘管依舊說不清處、講話總是太快,常常沒什麼邏輯,但我喜歡寫作、也喜歡說話,這就是我。
留言
張貼留言